12020年8月3日,廣州環島路海珠涌大橋正式開通。
然而沖上微博熱搜榜的,卻是一座30平方公尺的破舊「橋中房」......
從圖片上來看,這座房子獨自「鑲嵌」在橋上,兩側的雙向道因它的存在而徹底分離。
每天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抱著好奇心到橋上打卡,附著的文字幾乎都是:
「看,這是廣州最牛釘子戶,聽說屋主是個怪人十分信風水,還曾索要1500萬補償金」。
隨著網絡的發酵,「橋中房」無意間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。
後來有記者想要采訪屋主弄清事實,可等他到了橋上,卻發現四處都是圍觀的人,有時還會喧鬧到半夜。
「前段時間屋主還出來爭辯幾句,現在一家5口直接把門和窗戶封起來了」。
據附近的鄰居說,屋主并非網上傳的那般索要1500萬賠償金,而是在拆遷分房時覺得風水不好,所以才沒搬走。
隨著天黑下來,記者只能隔著房門與屋內人進行了簡單的對話:
「我不是釘子戶,他們根本不了解實際情況,為什麼非要跑來指責我」!
可以聽出,屋內女人的語氣滿是委屈和憤怒,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?
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,屋主還在大橋上嗎?
2屋主叫梁榮(化名),她是后期才搬過來住的。
小時候她的父母以打漁維生,父親信風水,每次出門都會提前看看黃歷,選個好時辰。
當時的梁榮只有7歲,但在父親的熏陶下也喜歡上了風水學。
比如「過午時不能捕魚、不能拜神佛、不能進太隱晦的地方」等說法她都一清二楚。
幾年過后,廣州興建了很多的工廠,為了更好的生活,他們一家老小便搬到了廣州市海珠區環島路「海傍外街22」號。
這間30平米大的房子,是梁榮的父親特意選的,說是這一地域的風水不錯,以后能「走運」。
父母將它租下后就進廠打工了,他們兢兢業業了10年,終于拿出全部積蓄買下了這里。
雖然房子不大,但一家老小還算過得安穩。
父母退休后,梁榮也進廠打工了,所以算下來他們在這里住了很久,房子的外墻上,那些歲月的痕跡仍能清晰可見。
2010年,廣州為了加強建設,決定在環島路修建海珠涌大橋。
這樣不僅能將海珠區西部多條「斷頭路」打通,還能帶動整個海珠區的經濟發展。
那麼規劃城市就免不了舊村拆遷,而「海珠涌大橋」的建設共涉及了47戶人家和7個單位的安置工作,其中就包括了梁榮家。
鑒于廣州是一線城市,房價地價都很貴,負責人員幾番商量之后,給出了補償條件:
「每人可獲得8000元/平方公尺的補償金,每家可置換一套80平方公尺的海景房」。
對于2010年來說,這個價格可謂非常有「人情味」了,它早已遠遠高于同地段樓房的市場價。
而且就算是自己出去賣房,也很少有人看中這個地段的房子,畢竟當時的環島路還有些落后。
拆遷消息一經放出,大部分住戶興奮不已,大家紛紛在合同上簽下了名字,領到了巨額補償金。
而「拆二代」這個流行詞就是在那時興起的,除此之外,大街小巷上還流行著一句話「要想一夜暴富,就等拆遷隊的覺悟」。
可就在工作人員核對信息時,卻突然發現少了一個人的簽名,經過核驗,他們才得知這戶人家是住在22號的梁榮。
「這是怎麼回事,她為何不愿搬」?
工作人員頗為不解,便親自上門了解情況,誰知接下來梁榮的一番操作,直接讓他們大跌眼鏡。
3看到工作人員親自上門后,梁榮先是露出了一絲竊喜的表情,隨后又沒好氣的說道:
「我得去看看安置房,如果風水不好,我說什麼都不搬」。
人各有志,對于鐘愛風水學的人,工作人員也能理解。
安置房位于鳳安花園附近,老遠就能看見一排排別致的海景房,頗有一種身臨歐洲之感。
「這房子三尖八角的,說不定存在尖角煞,我還是喜歡中規中矩的房子」。
梁榮口中的「尖角煞」,同樣是源于風水學里的「禁忌之說」。
這個問題還是很好解決的,工作人員回去后將情況告知給了上級領導,并通過了給梁榮換安置房的要求。
第二天,他們再次找到梁榮,準備帶她去看看新房。
這所房子的地域是在海珠區的寶港大道上,無論地理位置還是周圍環境都非常優越。
而且房型方方正正,布局也整簡單合理,非常符合梁榮的要求。
可站在窗邊的梁榮環顧了一圈后,仍然面不改色的說道:「這里的房子不錯,就是離醫院太近了,還正對醫院太平間的方向」。
其實,醫院距離住宅隔著兩個大路口,那麼遠的距離,根本沒理由影響風水。
工作人員面面相覷,覺得事情或許沒有這麼簡單。
梁榮所住的地方正好位于海珠大橋的主干,如果她不搬走,那麼整個工程就會有大麻煩。
所以無論如何,拆遷部門的相關人員都要想辦法解決此事。
他們統計了周圍的幾套優質房源,然后帶梁榮一一查看,但結果還是一樣的,她要麼說采光不好、要麼說住的不方便。
眼見「海珠涌大橋」就要開工了,他們只好暫時放棄給梁榮尋找安置房的事情。并決定另尋解決辦法,避免浪費更多的時間。
後來,經過各級領導的多次商議,決定直接把安置房置換成200萬補償給梁榮。
當梁榮得知消息后也對現金置換的形式饒有興趣,可面對上面開出的200萬,她只淺淺說了句:「先考慮一下」。
就在大家都以為她會妥協的時候,梁榮卻主動找到工作人員,毫不猶豫的報出了800萬的天價!
要知道在那個時候,天安門對面四合院的價格也沒高到如此離譜,所以針對此要求,上級領導是絕對不會同意的。
可大橋的開工迫在眉睫,不光耽誤時間,還可能會拖慢工期、浪費材料。
無奈之下拆遷方只好再次讓步,將補償金提到了400萬。
「我們家房子風水好,而且還承載著一家老小的回憶,400萬太低了」。
在梁榮的眼中,她始終相信自家地盤是個風水寶地,說不定某一天就會帶給她好運。
所以這所破舊的房子,便是她的寄托和寶貝,若真要讓她搬走,800萬少一分都不行。
那段時間里,住在附近的鄰居接二連三的搬到了安置房,周圍的剎車、吊車也慢慢多了起來。
路過的鄰居互相嘀咕道:「梁榮可真是個怪人,400萬都不走」。
「我就說她信風水走火入魔了吧,妳們還不信」。
不知怎麼,後來又有了「梁榮索要1500萬補償金」的消息放出,就連梁榮本人得知后都一頭霧水。
不過她并不介意外界的看法,想著過不了幾天負責拆遷的工作人員還會來,沒準她的要求就被應允了。
誰知從這之后,工作人員再也沒有上過門。
4既然梁蓉不想離開,那也不能硬逼著。
于是專家在給大橋做規劃的時候,直接讓雙向車道「分了家」,而梁蓉的老宅就被夾在中間。
從上方看去,整個畫面就像一個眼睛,于是大家都喊它「海珠之眼」。
不過在建設大橋時,地基整個都被拔高了,梁榮的家自然就「凹」了下去。
因此她的屋子整日照不到陽光,白天家里也是漆黑一片,只能一天到晚開著燈。
而且每次下大暴雨,梁榮的家總會被淹,她只能一次次的清理、打掃,然后等待暴風雨的下一次襲擊。
然而這還不算什麼,2020年8月3日海珠大橋正式通車,消息爆出后,梁榮的破舊老宅卻火了。
伴隨著日日夜夜的汽車鳴笛聲,不少人都趕來圍觀這座「橋中房」,吵得梁榮寢不安席。
過路的車輛也因此多次舉報:「來圍觀房子的人太多了,堵得車都過不去」。
「這個老房為何不搬走?太影響大橋的美觀了」。
甚至還有些氣不過的人,往梁榮家里扔蘋果核和零食袋。
當然也有人認為,「海珠之眼」反倒有種別致的美感,也算是「投機取巧」吧。
在硬抗了一年多之后,梁榮終于受不了了,她主動找到媒體,宣布自己同意拆遷。
「我從來沒有索要過1500萬,請大家不要再發動輿論了,我也不圖錢,只是心里一直有個信仰而已,覺得搬走不值」。
直到如今,關于「城市建造,舊村拆遷」一事已經過去13年了,她也在大橋上住了整整13年。
無論怎樣,事情早已沒有了逆轉的余地。
海珠涌大橋已經完工,梁榮的老宅又有何使用價值呢?
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教授胡剛認為,從城市具體發展來看,該房屋確實對城市造成了損害,大橋繞道建設,影響了城市景觀。
但從巨觀角度來講,又足以看出中國文明正在逐步提高。
政府和百姓是平等的,如果有百姓不想拆遷,那麼將不再實行「強拆」。
從2005年起,《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》中就提到了尊重百姓搬遷意愿的條例。
只是無奈梁榮在巨大的輿論風波與生活的不便中,還是向最初的選擇「妥協」了。
再反觀當下的海珠大橋,自從它建成后,原本從太古倉到洲頭咀公園,駕車需要25分鐘、步行需要40分鐘的路程,已經變成了駕車5分鐘、步行20分鐘。
環島路如今也燈火通明,處處充滿著笑聲,真是不得不佩服廣州的進步和祖國的昌盛。
「城市規劃」少不了舊村改造,而舊村改造又何嘗不是「鄉村振興」呢?
我們總在期待拆遷能得到多少補償款,卻忘了自己其實也是參與改造的一員,也是一位為城市做貢獻的「英雄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