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轍的一篇雄文,卻掐滅了大宋復興的希望?

song 2023/01/12 檢舉 我要評論

公元1085年,年僅八歲的趙煦登基,成為北宋的新一位皇帝,后世稱之為宋哲宗。

因為年紀尚小,宋哲宗登基初期,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。

八年后,宋哲宗親政,推行新法,進行體制改革。

此時,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, 上書勸阻哲宗,不要輕易改變政策。

這篇文章讓蘇轍因言獲罪,哲宗一怒之下,罷黜了蘇轍以及與蘇轍交好的一系列能臣,使得蔡京等人得以上位。而蔡京等人的腐敗,最終導致了北宋王朝的靖康之難。

兄長光環下的弟弟蘇轍

對北宋文學發展稍微熟悉的人都知道,那一階段,文壇出現了難以計數的詩文大家。其中, 有六人被后世列入唐宋八大家。這六人中,蘇洵、蘇軾、蘇轍父子兩代,同出一家,被后人尊稱為「三蘇」

三蘇之中,蘇軾的聲名最盛,隱然當時文壇領袖,被后人稱為李白之后第一詩詞大家。他的光彩也遠在其父蘇洵與其弟蘇轍之上。

作為蘇軾的弟弟, 蘇轍剛一出道就被哥哥的光環籠罩,兄弟兩人相差兩歲。十七歲那年,蘇轍同兄長蘇軾一起參加了科舉

這一場科舉中,參加考試的有蘇軾、蘇轍、曾鞏,主考官是歐陽修,蘇洵的角色是場外考生家長,王安石此時在東京開封擔任判官,宋六家齊聚京城,好不熱鬧。

在這場考試中, 蘇轍已經展現出與蘇軾的不同之處。他的文章不像蘇軾那樣氣勢磅礴,而是侃侃而談,不急不緩

蘇轍與蘇軾在這次考試中雙雙通過,但是因為母親去世,兄弟二人回家守喪。守喪期滿后重回京城,參加了制科考試。

制科考試是為了選拔非常之才而舉行的不定期考試,參加本屆制科考試的眾人中, 只有蘇軾、蘇轍和王介三人達到了合格線,獲得了面見仁宗,御試對策的機遇

在這場最高級別的御試中,蘇軾考中了第三等,蘇轍和王介都考入了第四等。有人可能會說,以蘇軾這樣的才氣,在考試中也只能進入第三等,那第一等、第二等的人會是什麼樣的驚世之才呢?

其實, 蘇軾考入了第三等,已經成為宋代制科以來的「百年第一人」。因為第一、二等都屬于虛設,從來不會錄取。第三等一般也不會錄取,除非是特別優秀的人

在蘇軾之前,能夠進入制科三等的只有吳育一人,而吳育在第三等中屬于三等次,和蘇軾的三等又有差距。可見,蘇軾被稱為「百年第一人」名副其實。

而蘇轍考入第四等,也足以光耀門庭。因為, 在兩宋三百余年間,能夠在制試中登科的一共只有四十一人

蘇轍入仕與王安石變法

前文提到,蘇轍在性格和文風上與他的兄長蘇軾頗為不同,這一差異在兩人制科考試的命題作文中,即已彰顯。

蘇轍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內斂的人,但其實比他的哥哥更有政治抱負,表現得也更為激烈,骨子里憤青的成分要超過他的哥哥

在這次制科考試中,蘇軾自稱他的答卷「直言當世之故」,無所委屈但是。其中最尖銳的話,也不過是指責宋人中「不知勤」,「虛應故事」。

蘇轍的答卷語言尖銳犀利,對宋仁宗從政三十多年來的經歷進行了大肆炮轟,指出宋仁宗缺乏憂患意識,「惑于虛名而未知為政之綱」;

指責宋仁宗的慶歷新政半途而廢,指責宋仁宗沉溺聲色之樂。還列舉了歷史上六個治亂之君作為警戒

這樣的文章放在明、清,妥妥是全家殺頭,禍滅九族的罪過。

但是,宋仁宗不愧為仁厚之君,豁達大度。 他說:我「以直言求士,士以直言告我,今而黜之」,天下人會怎麼看我呢?

對蘇軾,蘇轍兄弟的才華,宋仁宗興奮的說:我為我的子孫后代找到了兩個宰相啊!

但是,宋仁宗的寬容并沒有給蘇轍的仕途帶來綠燈,仁宗不久后去世,其后的英宗在位四年也去世,北宋進入了神宗時代,能臣王安石開啟了他的變法大幕。

宋神宗即位初年, 年輕氣盛的蘇轍同樣是贊同變法的急先鋒,他曾經上書宋神宗,提出「天下之事,任人不如任勢,變吏不如變法,當今之世,不變其法無以求成功。

針對如何變法,蘇轍提出了一系列成熟的革新主張,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全面闡述了自己的意見。

他還特別提醒宋神宗,要堅持改革的信心。對改革中可能出現的失誤,蘇轍也做出了充分的估計。

宋神宗頗為贊賞他的上書,將他安排到新成立的變法機構——條例司——一同推行新法。

然而,神宗時代的變法,是由大佬王安石實際主持的,王安石的很多措施,蘇轍并不贊同

他認為,王安石激進的變法,是與民爭利,會挑起邊釁。蘇轍提出辭職,離開了變法機構條例司,退出中樞,任職河南府留守推官。

他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觸怒了王安石,王安石將他與他的兄長蘇軾一并打入了反對變法的舊黨行列

不久,兩人相繼遭貶,他的兄長蘇軾遭受的打壓還超過了蘇轍自己。

而事實上,蘇軾在對待王安石的態度上,遠不如蘇轍這樣激烈,只不過他的名氣太大,被當做出頭鳥,狠狠地中了幾槍。

神宗后期,王安石兩度罷相。他的變法受到了極大的阻力。

而此時,新舊黨爭變得日趨激烈,原來的正常政見之爭演變為意氣傾軋,使得蘇轍對此大失所望,一度消沉

榮登相位又連遭三貶

就在蘇轍打算就此「優游卒歲」的時候,朝局又發生了變動。

1085年,神宗駕崩,哲宗繼位,高太后垂簾聽政,罷免新黨,重新啟用舊黨

這一年,蘇轍被招回京城,此后連續升遷,于1093年升任門下侍郎,成為實至名歸的副宰相,達到了蘇軾一生未曾達到的政治高度

不過,蘇轍直言不諱的性格并未改變,對當時的宰相、樞密使等人屢屢上書彈劾,對奸佞投機的小人,如蔡京等也極力打壓。

這一時期,他上奏的條陳超過一百條,涉及了當時幾乎所有的重大政治問題,多數均被采納施行。

除了彈劾打壓新黨勢力以外,在舊黨內部爭斗中,蘇轍也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。 他認為,對于新黨和新法,不能一味地廢除與打擊,而應該擇其有利者加以使用,對新法的部分政策進行了辯護。

蘇轍沒有一味迎合舊黨領袖人物司馬光的心意,顯示了一個文人士大夫獨立的政治人格。

1093年, 宋哲宗親政,準備繼承父親宋神宗的遺志,繼續推行改革。面對政局可能的翻盤,蘇轍上書《論御試策題札子》,列舉了幾個漢朝皇帝的例子,勸說哲宗不要輕易的更改政策

這篇奏折觸怒了宋哲宗,蘇轍因言獲罪,再次遭貶。

一年中,他連續被貶黜三次,最終落腳于現江西高安;四年后,又被貶斥到廣東雷州,轉年又被貶至廣東循州。

1100年,宋哲宗去世,宋徽宗繼位,由于新黨人士,宰相章淳曾經阻礙宋徽宗繼位,因此遭受打壓,舊黨人士重獲啟用,蘇軾和蘇轍也因此獲得了重返京城的機會。但是,蘇軾不久即病逝。

此時,蔡京已經獲得了掌控朝政的宰相權力。這樣的情況下,蘇轍已經沒有再次翻身的希望。

公元1112年,蘇轍病逝于潁昌,年73歲,是唐宋八大家中壽命最長的一位

從宋神宗時代王安石變法開始,新舊黨爭不斷沖擊著朝廷的穩定,一眾文人在互相攻暄之時,懈怠了軍事上的建設,北宋武備松弛,軍事實力不斷下降

仗著澶淵之盟帶來的紅利,北宋尚可維持表面上的繁榮。

但是在更北方女真勢力崛起之后,北宋軍事上的脆弱開始暴露。

蘇轍去世十幾年后,女真軍隊攻占了開封,擄走了徽、欽二帝,北宋宣告滅亡。

變法原本為了強國,反對變法也應當出于對國家的考慮,而當兩者之間的爭斗變了性質之后,就只能給這個國家帶來沉重的傷害了

結語

歷史不能假設,但是如果當年宋哲宗沒有因為蘇轍的這篇文章罷黜了那些能臣的話,蔡京、高俅之類被后世稱為六賊的人也不會順利上位。

至少,北宋的皇帝不會受到小人的蠱惑而廢弛朝政。

在能臣尚在,國力尚可的情況下,迎擊來自北方的女真,鹿死誰手,尚未可知。

歷史上,也有人將蘇轍上書導致後來一系列的變化,稱為文人誤國。這樣的說法有一點道理。

但是,需要看到的是,導致後來一系列大變的原因并不在于蘇轍的這篇文章,而在于蘇轍的文章觸怒了哲宗脆弱的神經,導致他失去了正確,理智的判斷力,為后續發生了一切埋下了隱患。

用戶評論
你可能會喜歡